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偷書賊》

買下這本書的時候,是在五年前的書展裏。
那時在網上就聽説過這本書,而且風評看起來不錯。
於是就把它帶了回家。
後來在草草翻過了幾面后,覺得沒有什麽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就擱在一旁了。
也許那時候有更吸引我的事情正在進行著,或者是有更重要的事情正在等我去完成,所以我沒有辦法很專注地去投入在故事裏面,忽略了好多的細節。

在五年后,我在書房裏看到了這本書。
百般無賴之下,我將它帶囘了房間,躺在床上,開始重新閲讀。
然後我發現,這本書有問題。

它會讓人一直看下去,放不下來。

故事的背景是希特勒執政時的德國,主題是文字的力量。
故事的敍述者身份很特別,是死神。

這個死神很可愛,它既不冷酷,也不黑暗。
比較像是一個拿了人家工錢在默默工作的打工仔。
他曾這麽說:“還好我辦事能力超強,普天之下只有我能在這麽短暫的時間裏,搬運了四万五千多個人。”
這個死神敍述的方式不僅帶著些許的黑色幽默,有時還很有人性:“那一瞬間,我忍不住了,我走到她身邊看仔細點。我再次目睹她臉龐的那一刻,我察覺到她正在看著她最深愛的人。”
他以一個第三者的身份來看待在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當時的德國人民、主角莉塞爾、還有人性。
他常常被人性裏的矛盾所震撼著:“我看見人類的鄙陋,也看見人類的美麗,而我好奇爲什麽人類能夠既鄙陋又美麗呢?”“人類,在我心頭縈繞不去。”

主角莉塞爾是一個原本不識字的孤兒,在因緣巧合下偷到了一本《掘墓工人手冊》,並且在養父的引導下,漸漸的踏入了文字的世界,並且貪婪的吞噬著一切她所可能遇見的文字,消化,然後成長。
在那個希特勒利用文字和符號對德國人進行洗腦的年代,莉塞爾卻利用了文字幫助了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情況下的一個猶太人。

作者對人物的描繪極爲出色,短短四百多頁裏的一本書裏,不僅描繪出了莉塞爾對文字的渴望,善良的性格,連對配角們的描述也毫不含糊。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似乎真能看見莉塞爾的養父漢斯在地下室裏和莉塞爾一起念書,看見莉塞爾坐在他身邊一起捲煙卷,聽見他的手風琴聲。
就連他在去世后,死神去領取他的靈魂時的那種場景,似乎就在我眼前真實的上演。
然後翻著書頁的時候,我似乎聽見莉塞爾的養母羅莎咒駡人的聲音在耳邊回蕩,似乎聞到了她那難喝的豌豆湯的味道,並且感覺到了她那嘴硬心軟,對莉塞爾和漢斯兩人最誠摯的關愛的心情。
在說到猶太人麥克斯的時候,我似乎就在那個沒有辦法看到天空的地下室裏,看著一個被壓迫的猶太人每天在戰戰兢兢地過著日子。既擔心自己會被抓,又擔心會連累到漢斯一家人。
還有其他像魯迪對莉塞爾的愛慕、鎮長夫人的憂鬱、高傲的侯莎菲女士、甚至連出場一下子的侯莎菲女士的兒子麥可,在因爲身為逃兵而感到羞恥然後上吊自殺的那個場景,也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敍述著一條街上的人們在一個大世代裏如何生存,如何與無法預知的空襲共處的同時,赤裸裸的刻畫出了在戰爭底下,人民遭受著怎樣的命運,多少的家庭因此而崩裂瓦解;在種族主義之上的環境裏,被打壓得族群面對的是怎樣的恐慌。
有人說這個故事是一個冷靜的故事,沒有任何的高潮,但是我覺得它的高潮出現在書本的結束前幾頁。我甚至有一種“啊,終于發生了”的感覺。
整本書裏出現的矛盾極多:恐懼和正義之間的取捨,個人或家庭之間的生存選擇,應該跟著自己的意念或是跟著大環境行事,這一切的一切不斷地在發生著。
在閲讀的時候常常都會出現那種很掙扎的感覺,也許這就是作者想要帶出來的信息: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選擇所組成。

至於如何選擇,全在於你自己。

blog 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