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我們不如一個孩子

幾天前我坐在門診閒裏,身邊坐著的是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孩子。
孩子年紀不小,已經九嵗了,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特殊教育班。
他很活潑,看診的時候一直在和我擺在桌上的猴子玩偶玩。

看完診之後,我請孩子的父母先出去等,待護士處理好復診事宜后再叫他們。
孩子也站起身來,跟著父母要離開。
我叫住了孩子,伸出右手來,笑説:“Salam?”(回教徒的祝安方式,晚輩會以長輩的手背輕按額頭。)
孩子抓過我的手祝安了之後,便囘到父母身邊去,準備離開。

就在爸爸打開門時,孩子像是忽然想起什麽似的,跑到了我的身邊,一把抱住了正站在桌邊翻看下個病人的病歷的我。
我當下愣了個兩秒之後,也笑著抱著孩子。
我們擁抱了大約四秒之後,孩子才鬆開手,蹦蹦跳跳的和父母一起離開房間。

如果你問我,待在小兒科有什麽好?
這些小孩聼不懂你說什麽,
要檢查他們又困難,
動不動就在那裏哭閙,
就連作個靜脈置針都比成人難上好幾倍。

我會說,我選擇待在小兒科因爲這些孩子教會我如何去真正的當一個人。
他們開心就笑,不必在意其他人的眼光。
他們不開心就哭,不用強顏歡笑。
他們喜歡你就擁抱你,親吻你,不用擔心被拒絕、被傷害。
他們討厭你、害怕你就推開你,不用擔心利害關係。

我們在長大的時候,學會了融入社會,學會了所謂的“社交禮儀”。
我們自認為成長了,成熟了。
卻在同樣的時候,忘了如何做一個人。
做一個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人。

我們在為自己畫上虛假面具的時候,也摒棄了最初的純真。
在做人方面,我們不如一個孩子。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給女兒的第三封信

心心,

親愛的孩子,我想讓你知道今天發生了些什麽事。
但是在那之前,我必須告訴你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爸爸是一個脾氣很不好,很容易生氣的人。
很多事情只要不順爸爸的意,爸爸的心情就會變得不好,再糟糕一點就會出口傷人。
爺爺、奶奶和媽媽是最常遭殃的人。
媽媽常常和爸爸說,要爸爸學著控制脾氣,不要那麽容易發怒,畢竟這個樣子對自己和對周圍的人來説都沒有好處。
爸爸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對此,爸爸常常都會覺得很愧疚。

第二件事情,是爺爺是一個很棒的人。
爺爺從小生長環境並不好,曾祖母在爺爺還小的時候就已經離世了,爺爺身為家裏的長子要扛起曾祖父去工作時在家裏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後來成家立業之後,他爲了讓爸爸和姑姑能過上好日子,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為的就是要讓爸爸和姑姑衣食無缺。
爺爺每天省吃儉用,卻沒有讓爸爸和姑姑吃過任何苦。
雖然他從來沒說過,但是爸爸和姑姑都知道他很疼我們。

可是今天,爸爸傷了爺爺的心。

今天爺爺透過簡訊問爸爸一些問題,但是爸爸那時在忙,所以回答的語氣很沖。
坦白說,我的簡訊一發出去,我就後悔了。
後來,爺爺囘了封簡訊,說:“你不要對我沒有耐性。我現在的動作已經變得很慢了。”

孩子,你知道嗎,爸爸看到爺爺的簡訊之後,情緒直接崩潰。
爸爸那時正在巡房,卻必須躲到房間去,因爲我不能讓其他人看見我的眼淚。
我從爺爺的簡訊中,看見了他的難過,也看見了他對自己開始老去卻什麽都不能做的無助。
而爸爸身為他的兒子,不但什麽都沒做,反而在這個時候加深他的恐懼。

親愛的孩子,
爸爸告訴你這件事情,是要你知道很多時候傷害不一定是在肉體上的。
言語和文字所能夠對一個人造成的傷害,有時候遠遠大於肉體上的創傷。
我們可以發脾氣,我們可以不高興,但是在開口説話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考慮清楚,即將說出口的這些話,是不是應該被說出來?
因爲很多時候我們無意閒所說的話,也許就正戳在對方最脆弱的那個地方。

媽媽常常說爸爸最厲害的就是一張嘴巴,但也就是這樣一張嘴巴和這樣的舌頭,讓爸爸常常把它們拿來當武器,四處傷人。
就像聖經說的,“你的舌頭邪惡詭詐,好像剃頭刀,快利傷人。”(詩522節)

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爸爸的家人。
人很奇怪,我們總會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別人,卻不停不停地去傷害自己最親的人。
而爸爸則是這種事的慣犯,總是以語言暴力來傷害家裏的人。

所以孩子,你長大以後,也許會是一個伶牙俐齒的小傢伙,但是説話前要好好思考一下,說出口的話是不是能夠造就人,亦或是將會傷害人?
因爲“説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言1218節)

爸爸知道傷害自己最愛的人之後那種懊悔的感覺是多麽的難受,所以不希望你也有同樣的經歷。
爸爸希望你能夠成爲一個像媽媽一樣,能夠常常為其他人着想的孩子,不要像爸爸這樣總是在傷害,後悔,然後再傷害的循環裏自責。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功課,一起成爲一個能夠用話語和文字來作爲撫慰人的工具,而非攻擊人的武器的人,好嗎?


愛你的爸爸。

blog 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