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態度

我一直都覺得學醫學的是態度,知識是其次。
在醫院裏你可以爲了學習你想要學習到的知識而翹課躲在家裏或是一個沒有人找得到你的地方去念書。卻沒想過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你可以爲了看到你想看到的症狀而不管病人的感覺如何在他身上亂摸亂捏。卻沒為病人設身處地的想過。
你也可以爲了磨練自己的臨床技術而很勤勞的在晚上的時候跑到病房去為病人抽血,但是卻沒想到這麽做其實已經剝奪了其他同僚鍛煉自己的機會。

醫院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裏面有病人、有家屬、有護士、有專科醫生、有普通醫生、有實習醫生、有醫學生、有學生護士等等等等。
因爲身體不適而住進來的病人只能躺在床上任由醫生擺佈。
在爲著自己的健康擔心的同時,一群看起來像是醫生,卻又太年輕;說不是醫生,個個口袋裏又裝著聽診器的古怪人物整天在病房裏走來走去,時不時會走到自己面前來問幾個問題,然後將聽診器放在自己胸口上,接著轉頭對另外幾個人高聲談論一些自己聼不懂的東西,然後又再轉過身來將聽診器放囘自己胸口上。
如果病人剛好有一些些的醫學知識,隱約聽見這些人在聼過自己胸口之後的討論中出現了“癌症”“精神病”“老人癡呆症”等等的名詞的話,他們會不會更擔心?

就像我的講師說講過的:“許多醫學生在畢業后都會很開心的擁抱父母親,感謝他們願意花錢栽培他,然後再去找教授講師,感謝他們願意將知識傳授給他。但是父母親栽培了他們的孩子,他們可以向其他人炫耀自己有醫生孩子;教授講師是因爲拿了薪水再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醫學生真正應該感謝的人是那些在他們學習時,願意讓他們在身上摸索的病人。但是在畢業之後,那些病人可能都不在了,要感謝都沒辦法。所以醫學生該做的是在接觸每一個病人的時候,把他們當作是自己的家人,將最好的給他們,並顧及他們的感受。”

另外一個講師也說過,成績好並不是當一個好醫生的條件,對待病人的態度才是關鍵。

不要把病人當作是一個case,要把他們當作是一個人。
一個有血有淚有感情的人。

與所有人共勉之。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抽血

在内科和在小兒科學習的最大分別就是能夠做一些程序諸如抽血啦、做lumbar puncture啦、做cannula insertion啦等等(不好意思,我不知道這些程序的中文名字是什麽。=.=")
我們在小兒科的時候並不允許做這些東西,主要的原因是幼童的血管太細太小了,要找都很困難了,更何況是將針準確地插進去?別説是像我們這樣的醫學生,就連一些實習醫生都做不到。
但是在内科就不同了,内科的病人都是成年人,血管比較粗比較明顯,所以我們可以做這些程序。
抽血要準備什麽呢?
當然是一個針筒,兩個針頭(因爲可能需要替換),酒精棉花還有三隻手套。
爲什麽要用三隻手套呢?
因爲兩只戴在自己手上(保護自己是很重要的!),另外一只用來綁著病人的手,以便讓血管能夠更凸顯出來。
然後呢就要找出落針點,用酒精棉花擦一下落針點消消毒,然後拿起針,插下去,然後再輕輕一抽,看到有血湧進針筒后就穩住自己的手,然後繼續將血抽出來。
抽完后鬆開綁著病人的手的手套,用酒精棉花壓著針頭,再將針頭拉出來,大功告成!
看起來很容易,但是我在試了第三個病人后才能成功抽到血。

第一個病人是因爲燈光不足,我看不到血管。
第二個病人是一位老太太,我第一次插進去,抽不到血,拉出來的時候也沒血。第二次插進去,抽不到血,拉出來的時候血卻拼命流。第三次插進去,抽到一點點血,但是卻不夠,於是宣告放棄。(不想再折磨病人了)
第三次是一個胖胖的病人,手臂上能下針的地方都因爲之前抽血的關係腫了起來,於是我只好找手背上的血管。
偏偏胖的病人手背上的血管很難看到,我把靖偉找來幫忙找了一陣子后,確定一條血管,就這樣插下去了。(靖偉還說這個病人的難度差不多要到十級了)
幸好這次一次搞定,哇哈哈哈哈哈哈!
很感謝那些病人讓我利用他們來做練習,真得很感謝。(也很不好意思,搞到他們那樣痛苦。)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想念

想念手指按在琴鍵上的感覺。想念穿著道袍揮拳的感覺。
想念在熟悉的馬路上駕著車的感覺。想念回家的感覺。

blog 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