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啦,弟弟的復原情況很好,可以出院了。回家后要乖乖把葯吃完哦!”我摸了摸病人的頭,擡頭望向照顧他的媽媽。
卻見媽媽面無表情的看著我,只問了一句:“那幾點可以走?”
醫治病人是我們分内的事,每天看見本來病懨懨的孩子變得生龍活虎的時候,是我們身為醫務人員最大的驕傲。
絕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對父母說孩子已經痊愈了,可以回家之後,父母都會很開心地對我們說謝謝。
有的甚至會拉著孩子向每一位醫生和護士道謝,謝謝他們一直以來的照顧和包容。
可是非常遺憾的,會向醫護人員表達感激之情的,絕大部分是馬來和印度同胞。
很多華裔父母就像文首所提及的母親一樣,看見的只是醫院裏的種種不足,在意的只是什麽時候能夠回家。
稍有不滿就會馬上投訴,在社交媒體上大事宣揚。
他們看見的是候診時間太久,他們看不見的是門診每天早上都有五十到六十個病人,醫生卻只有七個。醫生還得先巡房,結束在病房的工作之後才能夠到門診去繼續看診。
很多醫院門診結束的時候早已經過了午飯時間,醫生只能隨便扒兩口飯、甚至是連飯都吃不來就要開始午間巡房的工作。
他們看見的是病房環境太差,病人太多,病房太熱,他們看不見的是政府醫院不能夠拒病人于門外。
不管病房已經被塞得多滿,只要有病人需要入院,我們就必須想辦法騰出位子來給他們。
不管大家已經累得像一條狗一樣,只要有病人有需要,我們就必須繼續工作。
他們看見的是政府醫院的手術、掃描排期太久,需要等太長的時間,他們看不見的是究竟有多少真正需要緊急手術、緊急掃描的人在等待著。
他們看見的是護士給葯的時間不准時,他們看不見的是一閒病房可以有多達四十多個病人,但是照顧病人的護士只有三位。
除了給葯之外,護士還要負責體徵測量、入院手續等等的其他工作,加上如果有緊急情況的話,每個人更是恨不得多生兩只手臂才能夠將工作完成。
他們看見的是出院單手續耗時太久。他們看不見的是每天巡完房之後,有好多出院的病人需要填寫醫囑,開葯單,填寫出院資料。
日閒班我們只有五到六位護士,除了分内的體徵測量、分發藥物、整理床位、辦理入院手續之外,還要承擔出院手續的工作,速度自然會慢一些。
加上醫院每天有那麽多的病人出院,行政部方面也需要時間來進行工作。
當然不是只有華裔會做出這樣子的投訴,其他的友族同胞也會有類似的舉動。
但是每當經過醫院布告板,看著釘得滿滿的讚揚信及佳節賀卡的時候,我從來都沒能找到華人署名的來函。
是我們忘了感恩嗎?
是我們太把一切當作理所當然了嗎?
子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的禮,究竟被我們丟到哪裏去了?
謝謝兩個字,真的有那麽難説出口嗎?
再這樣下去的話,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友族同事來對我說:“坦白說,我很不喜歡華人病人。都太難搞了。”的話,我該怎麽說?
也許,我會這麽說:
“不只是你,我也不喜歡。他們真的太難搞了。”
8 則留言:
是真的~华人礼义廉耻的传统渐渐的在消失,我在华人区域做工这些情况显而易见,有时候真的很担心年轻一代华人的未来会变怎样
平心而论, 是平均收入的差距, 视野及观念不同,进而带来的期望落差。
如新加坡顾客与大马顾客的差别。
JT tham:我也一樣啊。
maileng姨:我不常接觸新加坡人,不予置評。不過大概就是類似以爲自己高高在上的樣子吧?能不能在“期望落差”這點稍微解釋一些?
不是所有的事 都是应该的,很多时候不是只要有钱,别人就一定要帮你。如果在百忙里,还能得到帮助,那更要感恩 体谅。
唉, 就是以你现在的能力, 你不会喜欢去国内的rumah rehat度假。国外的tune hotel 就肯住。
医疗商业化了。跟早期的神圣分手很久了。
有一天,我带女儿去看医生,因为那个医生很好,结果很多人排队,结果就等很久,等得时候,有一个华人母亲,和护士说等很久了,可以让他的孩子先看(其实他的孩子不是很严重),护士说先放卡先看,结果她大发脾气和孩子说:"这医生很" pa pai",不用看,我们回去" . 我在想,这样的母亲,以后会有怎样的孩子.
深有同感,病房里一直在投诉的确实以我们华人居多。
深有同感,病房里一直在投诉的确实以我们华人居多。
張貼留言